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记我院学生荣获全省模拟法庭大赛一等奖
11月6日,由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2016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在曲阜师范大学落下帷幕。本次比赛,来自山东大学(威海)、中国海洋大学、烟台大学等34支高校代表队参赛,系历年参赛队伍最多、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一次大学生专业赛事。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专业2014级八名同学组成的滨州医学院代表队,以出色的表现荣获团体一等奖。桂文君同学荣获最佳诉讼代理人奖,杨自根老师荣获最佳指导教师奖。
善事利器,方能披荆斩棘
自七月开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领导老师便开始了这次大赛的筹备工作。学院领导老师对自主报名的同学进行了考核,从专业知识基础、选手音色和音质、男女比例、队员间和谐度和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最终选拔出表现优异的2014级赵新、王婷、李庆军、车馨、桂文君、陈琳琳、李龙威、唐斌八名同学组成了滨州医学院代表队。
本次大赛的案例为涉外商标权侵权问题,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杨自根老师平时负责教授知识产权法与民事诉讼法两门课程,还担任莱山区人民法院的陪审员,同时任烟台仲裁委仲裁员,具有丰富的法庭实战经验。在熟悉案情材料后,杨自根老师便带领学生着眼于实体和程序方面的争论焦点及注意事项。由于商标专业知识的学科性太强,队员们在暑假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队员们共同整理出了法律文书的初稿,经数次修改,方能定稿。
然而,离正式比赛不到二十天,大赛的规则突然发生变化:大赛组委会要根据各参赛队伍的书状得分情况淘汰一部分代表队。要求各代表队在指定的案情及证据范围内,通过文书写作,展开充分的法理论证。“这时候需要一种‘亮剑精神’督促我们迎难而上。”李庆军说。队员们去图书馆更细致地查阅资料,废寝忘食,遍稽群籍。从整合到修订,当看到近四万字的代理意见,队员们无比自豪。
从早上六点走进模拟法庭,一直到晚上十点回到宿舍,行政楼六楼的模拟法庭,留下了老师和学生忙碌的身影。他们一次次地调整和对抗,不断磨合。期间,杨老师引导模拟法庭进程,队员们不断控制自己的语言、语气、神情与动作,变通地应对未知的问题。对此,王婷颇有感慨:“原告与被告要一遍遍演练自己要脱稿的内容,甚至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我们也会因为一个辩论点争得面红耳赤,其实,演练中的适当摩擦在现在看来都有所裨益。”
出发前,老师请来律师事务所经验丰富的律师再次指导队员:法庭上如何与合议庭人员进行交流,并告诫队员们不骄不躁,完整表达,有效辩护。第二天,一行人踏上了比赛的征程。
风雨同舟,终见道阔天澄
11月4日,来自全省各地市的34所院校到达日照。我校代表队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烟台其他高校代表队一同出发。抵达后,便安排学生入住,熟悉比赛场地。当晚与34所高校的领队进行抽签,决定比赛对手及时间。
我校抽签结果为上午我校原告方对抗济南大学,下午我校被告方对抗山东建筑大学。拿到抽签结果后,我方立即对对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彻夜研究交换的对手的书状,以期从中发现纰漏,并对应修改我方文书。赛时,每场比赛成绩由审判长和两名审判员为两名代理人评分。在与济南大学的激烈对抗中,我方开篇陈述时错失话语权,但由于平时的有效演练,我校代表队在之后的赛程中反将一军,最终以一分优势险胜,打响了胜利的第一枪。审判长赞赏的目光使队员们欢欣鼓舞,信心满满。
下午我校被告代表队在与山东建筑大学对抗中,凭借在商标法、合同法和民诉法等相关基础法学知识方面的充分准备,以540分的绝对优势赢得第二场比赛。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赛进行时,没有比赛的学生及老师深入各个比赛现场,观摩每个代表队在场上的特点和每位审判长的审判思维,并相互交流,做到有的放矢,为下一场比赛准备。
5日晚等待结果的我校代表队被告知:山东建筑大学向大赛组委会申诉滨州医学院代表队分数奇高。短暂的焦虑后,八人对整场比赛细细回忆,不断反思,确认没有失误的同时也终于等到了申诉被驳回的消息。我校成功晋级八强,且以总分1062分的高分位居榜首。公布当天的比赛成绩时,杨自根老师激动而骄傲地起身示意。车馨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说:“志愿者和对手也送上了真心的祝贺,让我们分外感动。” 八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八颗心,朝着一个方向;八股力,拧成一股绳。这八名队员,未必完美,但通过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取得优异成绩。
11月6日学生们越战越勇,在八强战中击败了山东财经大学成功闯入四强。对战往届卫冕冠军聊城大学更激发了学生们的斗志。但是,对方巧借乔丹案思路,运用举证责任倒置法,打印出商标对比指正侵权,而使我方代表思路没有紧跟上,惜败聊城大学,终获团体一等奖。
砥砺前行,共绘璀璨蓝图
大赛归来,学生团队收获颇多。一方面加深了对有关程序的了解,“通过这次比赛,我了解到民事诉讼案例审理的基本过程,尤其是对法律文书的格式和内容记忆深刻,”陈琳琳说,“要从法理入手,从应用着眼,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又学会了如何分析文书的字句排列,体会其中蕴含的思维模式。车馨还告诉我们,在法庭上要注意审判长的“口味”,这将作为陈述方式的参考依据。经历了这次比赛,李庆军、李龙威等也坚定了继续从事法学专业的理想和信念。
作为最佳诉讼代理人,桂文君从自身与团队两方面来分析此次比赛获胜的因素:一是自身状态的调整,两年的辩论经历加之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使她有着不一般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二是团队之间的互助协作,在熬夜探讨的过程中,整个团队充满温馨的氛围。“收获这样的荣誉,我们希望我们学校的法学专业不是昙花一现,而应长久保持并发展下去。”当问及是什么使他们坚持半年全力以赴,桂文君笑着答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学生团队肩负重任,代表着学校形象,代表着学校法学专业的水平。参赛的学校不仅有以法学专业为强项的高校,还有省内的211、985名校。作为医学院的法学专业参赛选手,学生的心理压力异常大,“但我们会学习优秀对手的长处,来弥补差距。”赵新强调道,“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团队的配合,还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我们也更感激学校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使我们代表学校展现出我们法学专业的实力。” 团队中,老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杨自根老师在大巴上反复确认学生是否全部到场,更可贵的是他生病后依然和学生们熬夜讨论书状。除此之外,桂文君永远忘不了,第一场比赛结束后,她无心说出的“饿了”被张新华老师记在心里,随后老师带来食物安抚所有队员。正是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让整个团队无所畏惧,所向披靡。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张新华表示,我校之所以坚持创办法学专业,是因为在今天,医学与法学两大学科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医学治人,法学则治社会。我校法学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处理医患纠纷的能力,培养其法律逻辑思维,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院在培养法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文理科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被社会认可的,熟知医学、精通法学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为学生团队载誉而归表示庆祝和欣慰的同时,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曹高芳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并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实现其社会存在价值。我校连续三年参赛,今年又斩获大赛团体一等奖,既体现我校注重将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的转化,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曹高芳院长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机遇,以发挥最高水平为目的,总结经验,打造品牌效应,产生辐射性影响,为我校建成国内知名康复医科大学开辟康庄大道。
(学生记者:徐金浩 陈文曦 杨志坤)